簡介
八○年代文青秘密生活揭露!
紀念那個混亂、輝煌、熱烈、
怪誕、爆發、崩解,
充滿夢想也充滿謊言的年代
這本日記橫跨了二十世紀整個八○年代,也橫跨了阿瓜從高中到結婚的整段生涯,然後,毫無預警地在一九九○年十一月六日中止。
根據這批日記,多年後的讀者不難描繪出少年阿瓜的青澀身影:他熱愛文學、藝術、電影;他喜歡臭彈藝術、亂蓋人生和理想;他著迷不已的生活在他方;他關心陌生人的苦難;他熱中於戀愛,又不敢說愛;他讀得太少,想得太多;他以為在表達追尋,其實只是徬徨;他無法停止那些騷亂的夜晚,傾向於以暴易暴;他滿心以為一個新時代正等著迎接他來。
我們可以盡情嘲笑阿瓜當時的目光如豆,以及滿腔對藝術與愛的謬誤熱情,卻不能保證,此刻的我們已然得到教訓,可以倖免於後人的嘲哂。
隱藏在日記底下的是時代的鼓聲隱隱作響──尚未拆除的中華商場、解嚴前夕的躁動氣氛、中正紀念堂的野百合、五二○農民運動、反政府大遊行……。阿瓜不知道比電影故事更劇烈的改變在他還懵然的時候,已經在台灣社會發生。他慢慢發現新的「現實」世界正向他開啟。
本書特色
1.鴻鴻化身為「阿瓜」所寫的一批秘密日記,事隔二十餘年重新曝光!裡頭寫上世紀八○年代藝文界、影劇圈的許多人物,以及他們不為人知的軼事、趣聞。
2.此書將八○年代現代舞、現代詩、藝術電影、實驗劇場、新電影風潮、性別議題、環保運動等社會能量的爆發都記錄下來了。可說是當時文青生活的「集體拼圖」。
3.這批日記最初在《中國時報.人間副刊》「三少四壯集」連載,為期一年。那時候,每逢文章登出,總引發各界讀者關注、好奇,話題性十足!
4.內頁搭配鴻鴻在八○年代所拍攝的一批私人照片,共五十二張。讀者可以看到包括作者在內很多名人未走紅之前的「青澀模樣」。
章節
- 【序】八○年代文青的祕密生活 韓良露(p.3)
- 阿瓜寫日記(p.13)
- 阿瓜想當詩人(p.17)
- 阿瓜學現代舞(p.21)
- 阿瓜的電影夢(p.25)
- 我愛MTV(p.29)
- 劇作家時代到導演時代(p.33)
- 娃娃賣娃娃(p.37)
- 我們也有王海玲(p.41)
- 第一次當導演(p.45)
- 失落的珠鍊(p.49)
- 月蝕之夜(p.53)
- 羅莎琳與茱麗葉(p.57)
- 我也會走慢動作(p.62)
- 偷海報的賊(p.66)
- 楊美聲報告(p.70)
- 五百戶(p.74)
- 專程拜訪(p.78)
- 中華商場的象(p.82)
- 鹿港小鎮(p.87)
- 神秘約會(p.91)
- 浪蕩時光(p.96)
- 阿瓜加入恐怖份子(p.100)
- 恐怖份子的腹語術(p.104)
- 每個人的電影(p.108)
- 無知的訪客(p.112)
- 兩個不安的夜晚(p.116)
- 消失的冬天(p.120)
- 毒舌派的誕生(p.124)
- 解嚴前夕的環島旅行(p.128)
- 生活在他方(p.132)
- 青春殘酷劇場(p.137)
- 黑衣女郎(p.141)
- 我有多窮(p.145)
- 阿瓜新兵日記(p.149)
- 在藝工隊的日子(p.153)
- 台北沒有康米地(p.157)
- 出公差與開小差(p.161)
- 箱子裡的笨驢(p.165)
- 六四與五二○(p.170)
- 小記者大粉絲(p.174)
- 記者生涯原是夢(p.178)
- 第一本詩集(p.182)
- 試情記(p.186)
- 梅與櫻(p.191)
- 牯嶺街少年愛與死(p.196)
- 孤獨的狼(p.200)
- 第一次婚禮(p.204)
- 小提琴與電鈴(p.208)
- 新世界之旅(p.212)
- 海市蜃樓(p.216)
- 陌生人的慈悲(p.221)
- 夢十夜(p.225)
- 【後記】種瓜得豆(p.230)
- 【附錄】文青作為一種「精神狀態」:從《台北波西米亞》到《阿瓜日記》 對談:楊澤‧鴻鴻(p.235)
作者簡介
作者簡介
鴻鴻(1964-)
1.台灣青壯輩最重要的詩人之一。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、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。2004年起多次策劃「台北詩歌節」,累計已邀請百位以上國外重要詩人訪台、交流,並執行多種藝文跨界展演。2008年創立的《衛生紙詩刊+》是當代詩壇最前衛、最具社會批判力量的聲音。
2.以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榮獲金馬獎「最佳原著劇本獎」。首部獨立執導電影《三橘之戀》不但獲威尼斯影展邀展,並奪下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、美國芝加哥影展國際影評人獎、台北電影節非商業類優良劇情片獎。《人間喜劇》、《穿牆人》等片亦多次獲國內外獎項肯定。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